工业4.0能在中小企业落地吗?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9日
主题分类:工信 |
工业4.0能在中小企业落地吗?
一个特殊的机缘让我了解到:中部一家中小型企业致力于建立工业4.0时代的样板工厂。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老板被人忽悠了。然而,我很快发现:老板是个头脑非常清晰的人。他怎么可能会被忽悠了呢?于是,我带着疑问走进了工厂。
这是家正在调试、马上就要开工的小型流程型企业。在工厂里,职工主要从事设备维护和工艺管理。车间里基本上没有操作工,近乎无人企业。更让我奇怪的是:车间没有中控室,连监控生产都没有。如此先进的设计,几乎颠覆了我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看法。
当然,我也有疑问: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到质量稳定呢?我从几个侧面询问了老总。给我的感觉却是:质量似乎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我仍有些将信将疑:质量怎么可能不是问题呢?钢铁企业如此成熟,尚有那么多质量问题,相对较新的行业怎么能没有质量问题呢?于是,我带着疑问离开了这家企业。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有所感悟。钢铁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呢?恰恰是因为它太成熟了。钢铁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原材料,成本和环境的压力巨大、毛利率很低,只能追求极致的生产效率和能耗。以至于与成本、效率相关的工艺参数被压缩到近乎极限。极限意味着:稍有波动就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然而,新兴行业则不然。工艺参数往往放得宽松一些,使之对质量不敏感。于是我设想:假如搅拌均匀需要30分钟,钢铁行业的标准可能就是35分钟,而新兴行业则可能是一个小时;假如加热工序需要1个小时,钢铁行业的标准或许是70分钟,而新兴行业则可能是2个小时。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这样一来,外部干扰可能引起钢铁产品的质量缺陷,却不一定在新兴各行业引起质量问题。由于新兴行业的产品毛利率高、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产品本身,完全有可能可以支撑这种生产模式。
事实上,在技术哲学领域,技术创新往往是从产品创新逐步走向工艺创新的。也就是说,生产制造的主要矛盾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的。首先是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逐步优化生产工艺。即便钢铁行业本身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吨钢耗能、耗水都是现在的3、4倍。当时不合格的抱怨也少:原因是用户的要求低。
于是,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可能比钢铁行业更加稳定,从而有更好的条件推进智能化生产、实现无人工厂。这样,逻辑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由此可见,工业4.0、智能生产完全有可能在中小企业首先落地。曾经有朋友对我说:民营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希望所在。现在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最后谈点想法:凡是创新都会有风险。既要大胆尝试,又要细心策划。两者缺一不可。民营企业应该学习一些创新的方法和工具,尤其是结构化思维和FMEA,以便于在创新中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作者:郭朝晖 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