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衡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发布平台)!
政策搜索

发文
系统

主题
分类

文件
级别

衡阳市“十三五”促进创业就业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7日              
主题分类:国税
  “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促进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就业创业工作,对全面实现素质就业、绿色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具有关键意义。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国、省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业带动优先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趋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创新创业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工作目标

  ——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继续保持动态清零。

  ——职业技能培训32.5万人。其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6.5万人,失业人员19万人,年度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万人,创业培训4万人,高技能人才1万人。

  ——新增创业主体10万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引领5000名大学生创业,带动城乡就业25万人。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社会创业。着力优化创业生态环境,在门槛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平台搭建、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海归人才回衡创新创业。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允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有专长、有经验的人员,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主动走出去领衔创业、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到2020年,全市新建各类创新创业基地200家以上,扶持新建国家级创业基地2个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含示范园区、示范高校)10个以上;推荐5个省级创业型县(市区)、5个街道、乡镇、5个社区、5个村。各县市区每年重点扶持1-2个农业特色产业创业园。

  (二)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分类推进以帮助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群体就业的“1115”就业援助工程:高校毕业生方面,继续通过就业见习、顶岗实习、创业培训、求职创业补贴、实名制登记等政策,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00%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方面:通过就业援助、资金援助、技能培训援助、公益性岗位援助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援助一户,实现零就业家庭100%动态清零。残疾人方面: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便民网点等,促进残疾人就业,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100%实现就业。女性方面:继续开展妇女就业关爱行动,营造女性公平就业创业环境。特别是在发展家庭服务业方面,扩大和带动妇女就业。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中,为女性就业搭建桥梁,确保女性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培育壮大劳务品牌,不断把劳务品牌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稳定就业。根据用工企业需求,依托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和岗位技能升培训,积极组织务工人员参加品牌工种的技能培训,重点培育电焊工、家政服务员等优势工种,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增强劳务品牌的质量,扩大劳务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技能培训6.5万人,以开展“能工巧匠”、“营销能手”、“经营管理者”的培训为目标,重点开展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2万人,农机农具维修培训1万人,种植养殖培训1.5万人,市场营销能手、经营管理能人培训1万人,家政服务、保安、育婴师等我市的品牌服务培训1万人。

  (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2000名以上。每年建设2个以上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两年建设1个以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举办一次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定期与总工会、残联、国土、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举办市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稳定就业为培训目的,将集中技能培训与跟师学艺传授技能相结合。实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一年以上技工院校、职业学校的技能培训2万人,再就业人员各类技能培训3万人。以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稳定就业,年度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2万人。以“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5万人,失业人员创业培训1.5万人,大学生创业培训1万人。

  四、重要举措

  (一)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和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政策,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补贴。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的“4050”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基本养老保险8%-12%、基本医疗保险3%-6%的补贴。对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岗位补贴。对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且进行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见习基地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给予最长1年的见习补贴。毕业年度内在湘普通高等学校、技师学院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特殊教育院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有就业意愿并积极求职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孤儿、残疾人、在校期间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毕业生,按照800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二)进一步健全职业培训机制。对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机构按照职业(工种)类别的不同,给予每人A类1200元、B类800元、C类500元的技能培训补贴,给予“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800元/人次和“改善你的企业”(IYB)培训1200元/人次。经后续服务,学员创业成功率达到30%,给予800元/人次的后续服务补贴。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者每人可享受一次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按鉴定职业(工种)类别的不同,补贴标准分别为A类150元、B类120元、C类100元。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出台《衡阳市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意见》。“十三五”期间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督促企业按照《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湘办发[2007]13号)精神。在重点工业企业或技工院校建立5个以上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荐申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以上,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4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三)进一步创新扶持创业体制机制。贯彻落实省“135”工程,市本级在衡山科学城建设3万平方米市级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建设南华大学、衡阳师院、衡阳技师学院、湖南财工院4个大学生创业园。对经评估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促就业示范基地,给予5万-10万元/个的奖补资金。实施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村创建工程,对创业型街道、乡镇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补,对创业型社区、村,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补。打造一县一域农业特色产业园创业基地。鼓励返乡人员共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县市区每年重点扶持1-2个农业特色产业创业园。设立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市本级每年安排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2000万(含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和省级创业引导资金),用于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及贴息、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创新创业项目载体奖补、创新创业专家服务团队建设、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每年评选择优资助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50个个体工商户和50个优质初创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个、3万元/个的创新创业奖励。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针对不同群体的5万元、8万元、10万元统一调整为10万元。大力支持“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发展。指导县市区重点扶持烟叶、山茶油、油菜种植、生猪、黄牛养殖、家具加工等特色产业,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形成创业担保贷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县一品”特色。

  (四)进一步完善均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五级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投入。建设好有形市场,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国、省部署的公共就业行动;推进各县(市)区人力资源信息互联互通,加强政府和高校就业网站建设和微信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无形市场”;推动《人社周刊》进高校、进街道社区、进乡镇村部,使之成为求职招聘的重要阵地。促进企业和学校、劳动力富余的乡镇有效对接。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及自然村组的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推进校企对接,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鼓励和引导我市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在本市就业。

  (五)加快完善失业保险机制。合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对采取有效措施、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兼并重组企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2016年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重点建立“四统一”:统一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统一待遇项目和标准方法、统一基金管理和使用、统一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扩大监测范围,力争将失业动态监测点扩大到300家,覆盖全市所有行业,包括事业、国有、民营、外企和个体私营企业。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分散失业风险。

  五、政策对接

  (一)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

  (二)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创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农民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积极组织农民与企业、市场和园区对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三)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充分利用我市高校众多、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特点,在高校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积极跟进创业贷款服务,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创新创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创意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