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治要与乡村生态旅游整体联动
主题分类:国税 |
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进一步增强了抓好石鼓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三年来,石鼓区紧紧围绕“四清三基两统一化”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全面整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观,尤其是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整体联动实现了相得益彰,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治力度大。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区委、区政府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关系农村发展、农村民生和农村形象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二是宣传鼓动到位。利用开展“百村(社区)千户”大走访活动和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组织区乡村三级干部1800余人次进村入户宣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工作机制健全。建立了区级领导带领后盾单位包村、乡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组长党员包户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把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具体人头上。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督查考核网络,加强对乡村的督促考核。四是考核激励机制有效。采取以奖代补和大评小奖等形式,对先进乡村和清洁农户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乡村两级和农户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五是考察学习认真。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进一步增强了抓好石鼓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突出工作重点,整治效果好。一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有效率。按照“组分类、村集中、乡转运、区处理”的模式,生活垃圾由农户送到各组垃圾收集站,组分类处理(有机垃圾沤肥、塑料垃圾回收、有害垃圾封装),村定期收集,乡定期转运至乡垃圾中转站,区环卫局统一清运至市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二是生活污水处理有改善。近年来,全区共完成农村改水1400户,改厨2200户,改浴2200户,改厕2300户,改圈1400户,全区“五改”完成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有进步。按照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河道内的餐饮设施、养鱼设施进行了全面整治,解决了129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有提升。整合国家项目资金、区财政配套资金和养殖业主自筹资金,逐步完善规模养殖场的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等基础设施,建立“三池”(沉淀池、沼气池、无害化处理池)。
三、着眼长远用力,整治工作实。一是农村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区财政共投入资金820余万元,在全区各乡(涉农街道)新建地坑式垃圾中转站13座,建公厕1座。配备了一批环卫设备,配套建设水泥垃圾池1000个。二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量不断加强。全区将乡(涉农街道)环保、城管、环卫、涉农服务等部门力量整合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队伍,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形成了区有整治办、乡街有整治队伍、村有整治专干的整治力量。三是重点集镇建设不断规范。2014年投资280万元,按照“六化”标准,拆除了违章建筑1300平方米,疏通修建下水道1670米,油化街道15700平方米。四是乡村绿化不断提质。近年来,全区共投入600余万元,对衡角、松角等乡村主要公路实施通道绿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实施立体绿化。
四、生态旅游旺盛,整治联动佳。近三年来,区财政共投入近2000多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角山乡、松木乡打造一条乡村生态旅游线路,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与乡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联动效应带动生态旅游,旅游线路两旁的民房整治和“穿衣戴帽”改造提质工作与石鼓区乡村旅游规划统筹谋划。依托本区优良的生态基础与乡风民俗,融合水系、农田、村舍、果蔬、山林等乡村旅游资源,发挥现代农业优势,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凸显乡村特色,推进城乡统筹,打造集乡村休闲、生态度假、研学教育、文化体验、户外慢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